工信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附全文)
2024/8/27 8:21:33點擊: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等15個部門正式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為導向,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著力突破核心技術,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著力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完善產業發展生態,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健康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十四五”期間,將推動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規劃》部署了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拓展應用深度廣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等主要任務,從技術突破、基礎提升、優化供給、拓展應用、打造生態等多個維度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規劃》明確了強化統籌協調推進、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健全人才保障體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等保障措施,推動各相關部門及各地落實規劃總體要求、目標和任務,抓好《規劃》貫徹落實。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目錄
一、現狀與形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三)增加高端產品供給
(四)拓展應用深度廣度
(五)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推進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三)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四)健全人才保障體系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 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當前,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正極大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 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為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 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 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十三五”以來,通過持續創新、深化應用,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約 15%,2020 年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突破 1000 億元,工業機 器人產量達 21.2 萬臺(套)。技術水平持續提升,運動控制、 高性能伺服驅動、高精密減速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加快突破, 整機功能和性能顯著增強。集成應用大幅拓展,2020 年制造業 機器人密度達到 246 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 2 倍,服務 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清潔服務、安防 巡檢、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為搶占科技產業競爭的前沿和焦點,加緊謀劃布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美好生活新圖景,迫切需要新興產業和技術的強力支撐。機器人作為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現代產業的關鍵裝備,引領產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不斷孕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機器人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得力助手,持續推動生產水平提高、生活品質提升,有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未來 5 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是我國機器人產業自立自強、換代跨越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加快解決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推動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為導向,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著力突破核心技術,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著力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完善產業發展生態,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健康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 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 3~5 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到 2035 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三、主要任務
(一)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把握機器人技術發展趨勢,研發仿生感知與認知、生機電融合等前沿技術。推進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合應用,提高機器人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強化功能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建立健全創新體系。發揮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究,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構建有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鼓勵骨干企業聯合開展機器人協同研發,推動軟硬件系統標準化和模塊化,提高新產品研發效率。支持企業加強技術中心建設,開展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開發。
1 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行動
01 共性技術
機器人系統開發技術、機器人模塊化與重構技術、機器人操作系統技術、機器人輕量化設計技術、信息感知與導航技術、多任務規劃與智能控制技術、人機交互與自主編程技術、機器人云-邊-端技術、機器人安全性與可靠性技術、快速標定與精度維護技術、多機器人協同作業技術、機器人自診斷技術等。
02 前沿技術
機器人仿生感知與認知技術、電子皮膚技術、機器人生機電融合技術、人機自然交互技術、情感識別技術、技能學習與發育進化技術、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技術、微納操作技術、軟體機器人技術、機器人集群技術等。
(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推動用產學研聯合攻關,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全國機器人標準化組織,更好發揮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機器人)的技術標準創新作用,持續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健全機器人標準體系,加快急需標準研究制定,開展機器人功能、性能、安全等標準制修訂,加強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和標準應用推廣。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升檢測認證能力。鼓勵企業加強試驗驗證能力建設,強化產品檢測,提高質量與可靠性。增強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檢測能力,滿足企業檢測認證服務需求。推進中國機器人認證體系建設。
2 機器人關鍵基礎提升行動
01 高性能減速器
研發 RV 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的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提高減速器的精度保持性(壽命)、可靠性,降低噪音,實現規模生產。研究新型高性能精密齒輪傳動裝置的基礎理論,突破精密/超精密制造技術、裝配工藝,研制新型高性能精密減速器。
02 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
優化高性能伺服驅動控制、伺服電機結構設計、制造工藝、自整定等技術,研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的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及高性能電機制動器等核心部件。
03 智能控制器
研發具有高實時性、高可靠性、多處理器并行工作或多核處理器的控制器硬件系統,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網絡化。突破多關節高精度運動解算、運動控制及智能運動規劃算法,提升控制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04 智能一體化關節
研制機構/驅動/感知/控制一體化、模塊化機器人關節,研發伺服電機驅動、高精度諧波傳動動態補償、復合型傳感器高精度實時數據融合、模塊化一體化集成等技術,實現高速實時通信、關節力/力矩保護等功能。
05 新型傳感器
研制三維視覺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和關節力矩傳感器等力覺傳感器、大視場單線和多線激光雷達、智能聽覺傳感器以及高精度編碼器等產品,滿足機器人智能化發展需求。
06 智能末端執行器
研制能夠實現智能抓取、柔性裝配、快速更換等功能的智能靈巧作業末端執行器,滿足機器人多樣化操作需求。
(三)增加高端產品供給
面向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農業等行業,以及家庭服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養老助殘、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需求,集聚優勢資源,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重點產品的研制及應用,拓展機器人產品系列,提升性能、質量和安全性,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3 機器人創新產品發展行動
01 工業機器人
研制面向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機器人,面向半導體行業的自動搬運、智能移動與存儲等真空(潔凈)機器人,具備防爆功能的民爆物品生產機器人,AGV、無人叉車,分揀、包裝等物流機器人,面向 3C、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大負載、輕型、柔性、雙臂、移動等協作機器人,可在轉運、打磨、裝配等工作區域內任意位置移動、實現空間任意位置和姿態可達、具有靈活抓取和操作能力的移動操作機器人。
02 服務機器人
研制果園除草、精準植保、果蔬剪枝、采摘收獲、分選,以及用于畜禽養殖的喂料、巡檢、清淤泥、清網衣附著物、消毒處理等農業機器人,采掘、支護、鉆孔、巡檢、重載輔助運輸等礦業機器人,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產、測量、材料配送、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筑、樓面墻面裝飾裝修、構部件安裝、焊接等建筑機器人,手術、護理、檢查、康復、咨詢、配送等醫療康復機器人,助行、助浴、物品遞送、情感陪護、智能假肢等養老助殘機器人,家務、教育、娛樂和安監等家用服務機器人,講解導引、餐飲、配送、代步等公共服務機器人。
03 特種機器人
研制水下探測、監測、作業、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等水下機器人,安保巡邏、緝私安檢、反恐防暴、勘查取證、交通管理、邊防管理、治安管控等安防機器人,消防、應急救援、安全巡檢、核工業操作、海洋捕撈等危險環境作業機器人,檢驗采樣、消毒清潔、室內配送、輔助移位、輔助巡診查房、重癥護理輔助操作等衛生防疫機器人。
(四)拓展應用深度廣度
鼓勵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聯合開展技術試驗驗證,支持機器人整機企業實施關鍵零部件驗證,增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試驗驗證能力。推動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專注細分領域特定場景和生產工藝,開發先進適用、易于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持搭建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組織產需精準對接。推進機器人應用場景開發和產品示范推廣。加快醫療、養老、電力、礦山、建筑等領域機器人準入標準制訂、產品認證或注冊。鼓勵企業建立產品體驗中心,加快家庭服務、教育娛樂、講解導引、配送餐飲等機器人推廣。探索建立新型租賃服務平臺,鼓勵發展智能云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
4 “機器人+”應用行動
01 深耕行業應用
在已形成較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如汽車、電子、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醫藥、公共服務、倉儲物流、智能家居、教育娛樂等,著力開發和推廣機器人新產品,開拓高端應用市場,深入推動智能制造、智慧生活。
02 拓展新興應用
在初步應用和潛在需求領域,如礦山、石油、化工、農業、電力、建筑、航空、航天、船舶、鐵路、核工業、港口、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醫療康復、養老助殘等,結合具體場景,開發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范,拓展應用空間。
03 做強特色應用
在特定細分場景、環節及領域,如衛浴、陶瓷、光伏、冶煉、鑄造、鈑金、五金、家具等細分領域,噴釉、修胚、拋光、打磨、焊接、噴涂、搬運、碼垛等關鍵環節,形成專業化、定制化解決方案并復制推廣,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形成競爭新優勢。
(五)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培育壯大優質企業。鼓勵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方式,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機器人領航企業。推動企業深耕細分行業,加強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在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領域,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推進強鏈固鏈穩鏈。鼓勵骨干企業瞄準關鍵零部件、高端整機產品的薄弱環節,聯合配套企業加快精密齒輪、潤滑油脂、編碼器、核心軟件等研發、工程化驗證和迭代升級。支持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打造優勢特色集群。推動合理區域布局,引導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培育創新能力強、產業環境好的優勢集群。支持集群加強技術創新,聚焦細分領域,提供專業性強的機器人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完善技術轉化、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培育特色集群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推進
統籌行業管理、科技、財政、金融等部門的資源和力量,加強與用戶部門政策協同,支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鼓勵各地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機器人產業重大問題,指導企業做好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機器人產業動態監測,及時反饋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加強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對機器人研發應用的支持。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發揮政府采購作用,促進機器人創新產品應用。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推動各類產業基金積極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鼓勵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加大對機器人企業的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應收賬款融資、供應鏈融資等服務模式。
(三)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完善《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加大實施和采信力度。支持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能力建設,提升市場認可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規范市場招標采購,禁止設立歧視性條款。開展機器人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研究。
(四)健全人才保障體系
加強機器人科技人才培養,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專業技術和復合型高端人才。推進新工科建設,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推行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培養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支持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支持舉辦各類機器人大賽。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青少年機器人科技素養。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支持企業、學術機構、行業組織等開展技術、標準、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國外企業與機構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教育培訓中心等。支持國內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加快機器人在國際成熟場景落地。充分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推進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走出去”,實現合作共贏。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為導向,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著力突破核心技術,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著力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完善產業發展生態,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健康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十四五”期間,將推動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規劃》部署了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拓展應用深度廣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等主要任務,從技術突破、基礎提升、優化供給、拓展應用、打造生態等多個維度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規劃》明確了強化統籌協調推進、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健全人才保障體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等保障措施,推動各相關部門及各地落實規劃總體要求、目標和任務,抓好《規劃》貫徹落實。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目錄
一、現狀與形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三)增加高端產品供給
(四)拓展應用深度廣度
(五)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推進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三)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四)健全人才保障體系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 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當前,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正極大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 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為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 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 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十三五”以來,通過持續創新、深化應用,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約 15%,2020 年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突破 1000 億元,工業機 器人產量達 21.2 萬臺(套)。技術水平持續提升,運動控制、 高性能伺服驅動、高精密減速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加快突破, 整機功能和性能顯著增強。集成應用大幅拓展,2020 年制造業 機器人密度達到 246 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 2 倍,服務 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清潔服務、安防 巡檢、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為搶占科技產業競爭的前沿和焦點,加緊謀劃布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美好生活新圖景,迫切需要新興產業和技術的強力支撐。機器人作為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現代產業的關鍵裝備,引領產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不斷孕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機器人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得力助手,持續推動生產水平提高、生活品質提升,有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未來 5 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是我國機器人產業自立自強、換代跨越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加快解決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推動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為導向,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著力突破核心技術,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著力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完善產業發展生態,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健康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 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 3~5 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到 2035 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三、主要任務
(一)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把握機器人技術發展趨勢,研發仿生感知與認知、生機電融合等前沿技術。推進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合應用,提高機器人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強化功能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建立健全創新體系。發揮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究,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構建有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鼓勵骨干企業聯合開展機器人協同研發,推動軟硬件系統標準化和模塊化,提高新產品研發效率。支持企業加強技術中心建設,開展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開發。
1 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行動
01 共性技術
機器人系統開發技術、機器人模塊化與重構技術、機器人操作系統技術、機器人輕量化設計技術、信息感知與導航技術、多任務規劃與智能控制技術、人機交互與自主編程技術、機器人云-邊-端技術、機器人安全性與可靠性技術、快速標定與精度維護技術、多機器人協同作業技術、機器人自診斷技術等。
02 前沿技術
機器人仿生感知與認知技術、電子皮膚技術、機器人生機電融合技術、人機自然交互技術、情感識別技術、技能學習與發育進化技術、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技術、微納操作技術、軟體機器人技術、機器人集群技術等。
(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推動用產學研聯合攻關,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全國機器人標準化組織,更好發揮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機器人)的技術標準創新作用,持續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健全機器人標準體系,加快急需標準研究制定,開展機器人功能、性能、安全等標準制修訂,加強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和標準應用推廣。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升檢測認證能力。鼓勵企業加強試驗驗證能力建設,強化產品檢測,提高質量與可靠性。增強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檢測能力,滿足企業檢測認證服務需求。推進中國機器人認證體系建設。
2 機器人關鍵基礎提升行動
01 高性能減速器
研發 RV 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的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提高減速器的精度保持性(壽命)、可靠性,降低噪音,實現規模生產。研究新型高性能精密齒輪傳動裝置的基礎理論,突破精密/超精密制造技術、裝配工藝,研制新型高性能精密減速器。
02 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
優化高性能伺服驅動控制、伺服電機結構設計、制造工藝、自整定等技術,研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的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及高性能電機制動器等核心部件。
03 智能控制器
研發具有高實時性、高可靠性、多處理器并行工作或多核處理器的控制器硬件系統,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網絡化。突破多關節高精度運動解算、運動控制及智能運動規劃算法,提升控制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04 智能一體化關節
研制機構/驅動/感知/控制一體化、模塊化機器人關節,研發伺服電機驅動、高精度諧波傳動動態補償、復合型傳感器高精度實時數據融合、模塊化一體化集成等技術,實現高速實時通信、關節力/力矩保護等功能。
05 新型傳感器
研制三維視覺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和關節力矩傳感器等力覺傳感器、大視場單線和多線激光雷達、智能聽覺傳感器以及高精度編碼器等產品,滿足機器人智能化發展需求。
06 智能末端執行器
研制能夠實現智能抓取、柔性裝配、快速更換等功能的智能靈巧作業末端執行器,滿足機器人多樣化操作需求。
(三)增加高端產品供給
面向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農業等行業,以及家庭服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養老助殘、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需求,集聚優勢資源,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重點產品的研制及應用,拓展機器人產品系列,提升性能、質量和安全性,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3 機器人創新產品發展行動
01 工業機器人
研制面向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機器人,面向半導體行業的自動搬運、智能移動與存儲等真空(潔凈)機器人,具備防爆功能的民爆物品生產機器人,AGV、無人叉車,分揀、包裝等物流機器人,面向 3C、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大負載、輕型、柔性、雙臂、移動等協作機器人,可在轉運、打磨、裝配等工作區域內任意位置移動、實現空間任意位置和姿態可達、具有靈活抓取和操作能力的移動操作機器人。
02 服務機器人
研制果園除草、精準植保、果蔬剪枝、采摘收獲、分選,以及用于畜禽養殖的喂料、巡檢、清淤泥、清網衣附著物、消毒處理等農業機器人,采掘、支護、鉆孔、巡檢、重載輔助運輸等礦業機器人,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產、測量、材料配送、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筑、樓面墻面裝飾裝修、構部件安裝、焊接等建筑機器人,手術、護理、檢查、康復、咨詢、配送等醫療康復機器人,助行、助浴、物品遞送、情感陪護、智能假肢等養老助殘機器人,家務、教育、娛樂和安監等家用服務機器人,講解導引、餐飲、配送、代步等公共服務機器人。
03 特種機器人
研制水下探測、監測、作業、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等水下機器人,安保巡邏、緝私安檢、反恐防暴、勘查取證、交通管理、邊防管理、治安管控等安防機器人,消防、應急救援、安全巡檢、核工業操作、海洋捕撈等危險環境作業機器人,檢驗采樣、消毒清潔、室內配送、輔助移位、輔助巡診查房、重癥護理輔助操作等衛生防疫機器人。
(四)拓展應用深度廣度
鼓勵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聯合開展技術試驗驗證,支持機器人整機企業實施關鍵零部件驗證,增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試驗驗證能力。推動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專注細分領域特定場景和生產工藝,開發先進適用、易于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持搭建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組織產需精準對接。推進機器人應用場景開發和產品示范推廣。加快醫療、養老、電力、礦山、建筑等領域機器人準入標準制訂、產品認證或注冊。鼓勵企業建立產品體驗中心,加快家庭服務、教育娛樂、講解導引、配送餐飲等機器人推廣。探索建立新型租賃服務平臺,鼓勵發展智能云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
4 “機器人+”應用行動
01 深耕行業應用
在已形成較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如汽車、電子、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醫藥、公共服務、倉儲物流、智能家居、教育娛樂等,著力開發和推廣機器人新產品,開拓高端應用市場,深入推動智能制造、智慧生活。
02 拓展新興應用
在初步應用和潛在需求領域,如礦山、石油、化工、農業、電力、建筑、航空、航天、船舶、鐵路、核工業、港口、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醫療康復、養老助殘等,結合具體場景,開發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范,拓展應用空間。
03 做強特色應用
在特定細分場景、環節及領域,如衛浴、陶瓷、光伏、冶煉、鑄造、鈑金、五金、家具等細分領域,噴釉、修胚、拋光、打磨、焊接、噴涂、搬運、碼垛等關鍵環節,形成專業化、定制化解決方案并復制推廣,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形成競爭新優勢。
(五)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培育壯大優質企業。鼓勵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方式,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機器人領航企業。推動企業深耕細分行業,加強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在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領域,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推進強鏈固鏈穩鏈。鼓勵骨干企業瞄準關鍵零部件、高端整機產品的薄弱環節,聯合配套企業加快精密齒輪、潤滑油脂、編碼器、核心軟件等研發、工程化驗證和迭代升級。支持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打造優勢特色集群。推動合理區域布局,引導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培育創新能力強、產業環境好的優勢集群。支持集群加強技術創新,聚焦細分領域,提供專業性強的機器人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完善技術轉化、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培育特色集群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推進
統籌行業管理、科技、財政、金融等部門的資源和力量,加強與用戶部門政策協同,支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鼓勵各地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機器人產業重大問題,指導企業做好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機器人產業動態監測,及時反饋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加強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對機器人研發應用的支持。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發揮政府采購作用,促進機器人創新產品應用。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推動各類產業基金積極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鼓勵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加大對機器人企業的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應收賬款融資、供應鏈融資等服務模式。
(三)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完善《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加大實施和采信力度。支持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能力建設,提升市場認可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規范市場招標采購,禁止設立歧視性條款。開展機器人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研究。
(四)健全人才保障體系
加強機器人科技人才培養,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專業技術和復合型高端人才。推進新工科建設,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推行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培養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支持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支持舉辦各類機器人大賽。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青少年機器人科技素養。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支持企業、學術機構、行業組織等開展技術、標準、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國外企業與機構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教育培訓中心等。支持國內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加快機器人在國際成熟場景落地。充分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推進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走出去”,實現合作共贏。
- 上一篇: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36.6萬臺,增長44.9%行業豐收 2024/8/27
- 下一篇:機器人產業規劃瞄準“高精尖” 2024/8/27